第(2/3)页 真要是比起地位,不比眼前的吏员低。 但有些事小王爷已经划了下调子,中华重工是服从地位,而不是主导地位。 因此无论未来如何变,中华重工始终要低一头。 双方第一次协商,的确是自家人,无论从王府的角度,还是军户的角度,所以互相没有为难对方。 或者让步,或者坚持,很快达成了诸事协定。 “军务处制定章程,规定退伍军士的等级,如没有例外,则分为三级,对应中华重工的三等工。” “有战功者退伍为一等,入工厂为三级工,年收入十八两银子,服役十年退伍为二等,入工厂为二级工,年收入为十五两银子,服役五年退伍为三等,入工厂为一级工十两银子。” 会议场响起了掌声。 不久,卫所和王府,以及中华重工的深度合作计划,传遍了北平高层,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。 “王府本来就对各卫影响巨大,如今有了此事,王府在各卫说一不二。” 有人立马看出了其中的威力。 “王爷节制北平诸卫,是王府分内之事,我等外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” “中华重工这么挣钱?每年光工钱就要支出几十万两银子,应该向官府缴税吧?” 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。 官员和将领们,私下里纷纷议论此事。 有的支持,有的反对,有的无所谓,继续过自己的日子。 “军户乃国之大事,如何轻动,万一惹出祸事,谁能承担的起呢,不应该草率变动,应该经过朝廷。” “变了什么?什么制度都没变。”有人反驳。 “各卫都支持此事,而且受到军户们的欢迎,理应是好事。” …… 朱棣最近深居简出,北平行省声音不安宁,表面上他不在乎,实际上他也怕啊。 此事说起来的确没有改变制度,可真的较真,也不是没有由头。 未知是可怕的,当知道了未来,再难的事情,也会变得不可怕。 朱高炽神情平静,仿佛丝毫不在意外界的声音。 朱元璋现在还真不离开几个年长的儿子们。 那些名臣名将,无论该不该去除,总之已经祛除了大部分,而外部可不安宁。 以前还有开国功勋带军打仗,以后几年的战事,领兵作战的就是藩王了。 无论南北都是如此。 别的不提,未来几年,洪武二十九年,朱元璋还得指望朱棣带兵北征,扫平叛乱的蒙古部落。 不只是二十九年,西藩不稳,云南南部的外藩,在两边摇摆,目前虽然属于大明的国土,可后来还是脱离了大明。 总之外部的局势,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。 现在朝廷无大将,朱元璋也不信任,因为他老了,朱棣怎么行事,那也是他儿子。 只要姓朱,不像秦王行事无度,令朱元璋失望,就不会有问题。 这是朱高炽结合姚广孝,金忠,以及自己知悉的历史得出的结论,并深信不疑。 “根据这份规划,未来军队服役的士兵,年龄逐渐控制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