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保定府的马车没有空回北平。 等了两天。 从南方运粮的铁道马车,在保定府换了车厢,北平的铁道马车拖着粮食去往密云。 李伯升仔细看了双方的运转过程。 为了支持北境的发展,朝廷施行开中法,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,提供北方的军户发展。 正是靠着开中法,让大量从南方迁移到北平的卫所,有利支撑了从无到有阶段中的这个空档。 燕山六卫,几万户军户,一二十万口人,只需要的口粮,一年就是六十万石口粮,两年就是一百多万石,加上牲畜需要的豆料,一年高达百万石。 二十余年,北平行省,北平行都司,辽东都司,陕西都司,陕西行都司…… 从零到数百卫,移民数百万乃至千万人口,需要的粮食更是无法计算。 虽然自身也在开荒屯田,但是发展速度跟不上每年卫所的增加。 例如燕山六卫,变成二十余卫,然后又开平诸位,大宁诸卫,辽东诸卫。 可以说二十余年中,扩张从来没有止步,也就始终离不开对南方粮食,布匹,各类物资的需求,皆由朝廷供应。 朝廷力有未逮,所以有了开中法。 以盐引之利,诱惑商人们运送粮食到北境诸卫,然后商人们再换取盐引。 这些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的商人,很快被更加省钱的运输方式吸引,成为了铁道运输的大客户之一。 无数的粮食,布匹通过铁道运输到边境诸卫,让军事得以扩张,得以深入大漠。 如果这个战略没有中断,当稳固了开平诸卫,大宁诸卫,继续往北分封诸王,继续迁移卫所。 就像当初把北平不少的卫所,往北抽调迁移的开平诸卫,大宁诸卫,如此循环下去,有些类似蒙古扩张的做法。 “南方的商人们,原本是领着单据,直接和官府换盐引,所以自身没有大大批的银子,也不方便带出门,导致车站和南方商人们的结款常常被延误,又不能就这么停止,毕竟人家是客户。” “蜂窝煤作坊和车站的结款,也是各种钱,铜钱,银两,甚至用布匹结算,还有用旧宝钞,这玩意谁愿意用,车站只收新钞。” “使用银子最好,可银子不知道都去了哪里,而且携带也不方便,我们的交易量大,结算下来不是小数。” 李伯升跑了几个大站,收集到的问题,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方式上,让各站的站长很苦恼。 不光是车站,其余的商人们也是如此。 大宗商品的交易结算方式,用传统的方式,令他们感觉到了痛苦,需要一种新的方式。 银子不易携带,铜钱价值太小,宝钞又不断贬值,新钞用的都比较少了。 “铁道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,我敢说是总厂最大的一环,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。” 在一处铁道车夫培养处,李伯升见到了铁道工程队的大掌柜徐宁,他亲自接到了李伯升一行人。 徐宁早就知道李伯升在做什么事,同样是聪明人,他知道眼前人的前途。 作为掌管一支万余人军户的大掌柜,他和各卫的指挥使并不陌生,实权的增加,令他哪怕是名白身,也不会顾再忌舍人。 舍人无所谓,北平行省舍人不知有多少,但是能入小王爷眼,并且负责具体事务的舍人,就与众不同了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