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1 不为人知的须生大师-《京剧大师》
第(2/3)页
哪怕时至今日,程小楼对余派的这种运腔技术也非常钟爱,在唱老生戏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运用这种运腔技巧。
余叔岩先生由于气息比较短,所以他在唱戏的时候经常运用寸劲,寸寸叠进,提溜起腔儿来恰似水中翻浪,听感刚扬遒劲,富有弹性和张力,显得气势十足。
而程小楼则是不同,由于他的气息悠长,提溜劲头比比余派创始人余叔岩先生都要圆活顺溜,所以他在运用这种腔体技巧的时候,起腔就显得平缓和舒展一些。
虽说气息足够悠长,但是他在处理方式和余派则是完全一样,采用层层叠进的波浪式行腔,尾腔收音处理完全按照余派的方法顶上去,干净利落、毫无拖沓,蓄含的力气全用掉,而且收音平和,既不跳也不拔。
只不过跟提溜劲儿这种运腔技巧的创始人余叔岩先生相比,程小楼的寸劲就要弱不少了,那种遒劲和张力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。
但是后期程小楼又在余派的提溜劲儿运腔技巧的基础上,慢慢琢磨出了非常适合他自己,又非常具有鲜明特色的运腔技巧,他这是在余派积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自己的创造。
程小楼自己琢磨的这种独特运腔技巧,劲头比提溜劲儿提拉不同之处在于,它带有曲璇劲力,回旋力度更大,耐力更强,一次气口可反复使用毫无力竭之感,类似于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力,当然这种旋劲的平面弹性力度虽远大于提溜,可上下的灵活度却不如余派的提溜劲儿。
上下的灵活度不足,程小楼当初又费劲心思深研各派运腔技巧,最终想出了一种起腔提拉的办法。
当然,他的这种办法还是借鉴了余派提溜劲儿。
程小楼想出的办法是用类似于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头运腔,再用余派提溜劲儿收腔,两股劲头混合使用,就能使得整个唱腔不仅没有丝毫棱角,而且越发显得典雅隽永,听来既舒服又享受,有余音绕梁之感。
特别是用在悲情英雄戏中,显得格外有震撼力。
比如《失街亭》西皮原板“莫要自由”的行腔难度那么大,程小楼却依然园弓自如,无丝毫阻顿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