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70章 科技创新大奖-《大时代之巅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在辅导员这里就被刷掉了。

    每一届的大学生有2700万,奖学金的名额就那么多,总不能让很少的一部分人都拿了吧?要面向更多的人才行。

    申请到了一种奖学金,别的奖学金就拿不到了。

    像北大清华这种学校,一半的学生能拿到奖学金。

    这样的安排是对的。

    不能给大学生太多的钱。

    要是尖子生每年赚到十几万的奖学金,那就出事了。大学生都很青涩不成熟,驾驭不了这么多的钱。

    穷一点,可以安稳。有钱了,就要出事。

    这是人性。

    这种形势下,紫微星的奖学金计划就不能扩充了。1亿元的奖学金,每人每年可以拿到5000元,也足以惠利到2万人了。

    “既然这样,这个奖学金计划就不以校内网的名义做了,就叫紫微星奖学金吧。”周不器叹了口气,计划有点泡汤。

    这种紫微星奖学金,就变成了纯公益,品牌意义不大了。

    不过,早会上贺阳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,“巧了,前几天梁静找我,也专门提了这件事。这段时间她在清华工作,接触了很多人,很有感触。很多教授过得都很清贫。老教授还行,还能分到清华给的房子。年轻教授就不行了,一个月的工资就两三万,首都的房价这么高,生活压力很大。”

    周不器眉梢一挑,“有解决方案?”

    贺阳道:“择优奖励。”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“可以设立一个紫微星科技创新大奖!”

    周不器眼睛一亮,明白了他的意思,“你是说咱们不在奖学金这上面做文章了,在科技大奖上努力?不鼓励学生,鼓励老师?”

    贺阳道:“主要是鼓励科研类的博士研究生,以及年轻教授。梁静应该跟你说过吧?国内的学术环境里,论资排辈的现象太严重了。可真正在研发第一线上的都是年轻人,他们才是最应该鼓励、最应该嘉奖的群体。”

    周不器觉得这个思路很靠谱,“嗯,她跟我谈过。年轻的科研团队申请不到科研经费。做出科技成果了,也很难拿到相应的荣誉奖励。很多由国家设立的科研奖项,都是老头子的地盘。谁权威谁获奖,谁人脉广谁获奖。”

    郭鹏飞愤愤不平地说:“老年人获奖也能接受,只要他们年轻时候的确作出了很大的科技贡献。可是,几十年前的国内,有多少科技贡献?除了一些军工方面的技术突破,民间的科技成果几乎为零,连电视机的生产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。这种奖项模式,已经伤害了国内的科技产业进步。”

    孟厚坤瞥他一眼,然后就讲了一个小故事。

    说是有一个人,初中学历,当年是做组织工作的,现在是某一个行业垄断国企的老总。论技术水平,连个本科生都不如。

    结果,他过去这几年经过一番运作,成了很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、教授,在国际期刊上发了很多文章,还和别人联合编写了行业的标准手册,成了业内最重要的权威。

    现在,他正忙着去中科院、清华北大这边运作人脉,打算在年底的评选中成为院士呢。

    周不器一挥手,“没能力的事,咱们不要参与,做好自己就行了。紫微星科技奖这个想法很好,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探索,尝试着把这个奖项做起来。主要面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,面向年轻的科研团队。国家不给的东西,咱们给!年轻人才是未来!不仅给荣誉,还要给钱!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