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爱民如子在后世是要抛弃的,包括拦路磕头跪拜青天大老爷的桥段,都是令人警惕的糟粕。 不过在大明,统治者的确要兼备这种素质,儒家也极力要求统治者如此行事。 犹如大才海瑞,万民愿意跪他,舍不得他离开,希望他永远留在当地做官。 三万套衣服,以及后续一万套,如果在应天府,以江淮一带的纺织能力,可能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。 但是放在北平,的确令作坊主们既高兴又痛苦。 又担心招工后订单较少,又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,左右为难难以下决心。 而不知道什么时候,时不时有些客人上门,想要买几件成衣。 有的作坊主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,开始试着生产其余样式的衣服,例如百花群,女儿穿的珠翠蝶群等美丽的衣裙。 有一天假日,小九和工友们进城逛街游玩,犹豫了一番,进入了一家衣铺。 在伙计热情的招待下,小九一口气买了九套裙子。 “你买这么多衣裳做什么?” “师娘,师嫂各两套,家母两套,家妹三套。”小九背着包袱,对工友说道。 工友知道小九收入高,不敢和他比,只跟婆娘和女儿各买了一套。 不久。 这间成衣铺子,挂上了许多漂亮的成衣,在为中华重工制作工衣的闲暇之余,专门制作女装。 受工厂的启发,同样结合传统的服饰,制作更多即不失保守,又更为精致的衣服。 越来越多的人上门购买,连城里官宦之家的小姐,也听说了这里的名气,相约来试一试。 有了一家发财,很快就有了第二家,第三家。 竞争激烈的环境,有的开始追求廉价,有的开始追求质量,有的开始讲究款式。 朱元璋的旨意,老百姓要多种桑树,种麻棉,想要让民户自给自足,达到温饱。 农民凡有田五亩至十亩者,要栽桑麻木棉半亩,十亩以上者倍之,其田多者以是为差 当统一国家后,这道政令又被推行到全国,要求百姓多种桑树、枣树、柿子树和棉花。 但是这些并没有流入市场。 包括军服,大明是以服役的形势,让百姓免费制作军服,不但无法产生经济效益,而且百姓深受其苦。 当中华重工每年几万件成衣订单投入市场,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。 依托这个基石,北平的纺织业很快发展起来,琳琅满目的服装,促进了人们的消费。 中上层的统治者,例如王府有自己的六局,但是中下层的富户,有这个需求和消费力。 加上中华重工的一万数千名工人,他们自己穿着工整的衣裳,领着富裕的工钱,总不能让一家老小穿的破烂。 一家买,其余工友就会去比,然后要跟着买,消费的欲望就诞生了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